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背后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时间:2012-01-05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次数: 5570

    河北省抚宁县是著名的“生姜之乡”,2011年生姜再获丰收,但姜农却没能收获喜悦。因为姜价低,又没有客商来收购,大批生姜滞销,让姜农犯了愁。犯愁的远不止抚宁的姜民们,还有更多处于农产品产业链条最底端的“靠天吃饭”的菜农们。以山东为例,其去年10月最后一周的蔬菜批发均价同比下跌92.08%,其中生姜、大蒜价格的跌幅最为显著。其实,生姜大蒜只是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缩影。2011年,多地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那么,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何在呢?

    有观点认为,近期各地的柴油荒直接拉高了蔬菜的运输成本,导致部分菜贩子不愿意过多收购蔬菜,是农产品价跌的元凶。但笔者认为,柴油荒毕竟仅影响农产品产销链条的运输环节,油价拉高运输成本,只能加剧农产品价格下跌。也有专家认为,近期农产品价格下跌是货币回笼导致的,指出市场上货币流动性趋紧,农产品投资、投机机构的资金日益紧张,农产品非理性上涨因素被逐步剔除。此观点也略有偏颇。稳定物价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但货币政策针对的是整个宏观经济面,经济领域各个层面的受力应当是基本均匀的,将农产品价格暴跌“归罪”于货币政策缺乏说服力。还有观点认为今年以来我国气候条件整体较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主产区气象条件良好,动植物疫情相对较轻,农产品持续丰收导致价格下跌。这一观点更值得商榷,农产品丰收就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吗?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

  笔者认为,导致近年农产品陷入暴涨暴跌怪圈的最主要原因是:“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大量种植?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这一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2010年,农产品价格较高,刺激了供应产能的过快扩张。仅以生姜为例,2011年全国生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30%至40%,产量占全国1/3的山东省生姜种植面积就增加50%。

  虽说供过于求是此番农产品价格下跌的最主要原因,但如何减少农产品市场的经营风险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种风险似乎成了一种周期性现象。其原因在于:

  一是分散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及时、充分地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只能根据上一轮行情来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盲目地“追涨杀跌”。二是商业投机者的加入也加大了农产品产能波动的频率。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中都有这类商业农民的影子。比如海南的商业香蕉农、江苏的商业西瓜农、内蒙古的商业土豆农等,他们过去不种或者很少种植这些作物,当看到市场有机会就大量加入,会使市场某种农产品供给急剧增加,加剧了市场的动荡。三是与个别地方政府的导向有关。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土豆都”、“姜都”、“蒜都”兴起,但这样的建设并非建立在熟知全国市场种植行情的基础上,只是为了扩大本地某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单纯在补贴、灌溉投资上向某一种作物倾斜,人为地诱导农民大量种植,结果导致产量暴增,价格暴跌。

  破解农产品暴涨暴跌的难题应该从多个方面下手。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强化对农产品产销的信息预警。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都有相关部门每年定时定点地公布农产品种植、产量、销售等各方面的情况,以给农户做种植参考。美国农业部在每周都有相关作物产销报告,对未来的趋势做出预测判断。

  其次,要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农产品生产发出强烈信号。在西方国家,期货已融入到农产品生产中,“农民跟着期货走、种植意愿看期货”已演变为一种生产方式。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上有粮油类期货的交易场所包括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但期货品种覆盖面偏小,制约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健全体制,完善功能,进一步增加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

  再次,可以推广由大型超市集团委托种植的订单产销模式,让农民可以预先知道最终销售价格,再决定是否种植,减少信息屏障和流通环节,实现价格波动的风险、收益再分配。

  最后,可用农产品价格保险分散农产品价格暴跌的风险。如果价格下跌,则由保险公司弥补亏损部分。而保险企业在同时开展多种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前提下,也可以利用无须理赔品种的收益,对冲价格下跌品种的理赔支出,从而使风险得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