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宗商品平均涨幅或为5%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时间:2018-01-10    来源:期货日报   浏览次数: 2952
    2017年6月以来,大宗商品从黑色系的持续大涨(焦炭2017年涨幅16.4 %)到有色系的惊艳暴涨(铝2017年8月单月涨幅14 %)再到能化系的年末报复性上涨(甲醇2017年12月上中旬涨幅10 %,天然气2017年12月涨幅28%),接力棒式行情使得大宗商品市场水准整体提高。生意社数据显示,纺织商品2017年平均涨幅约13 %,建材商品2017年平均涨幅约30%,仅农副商品不涨反跌。截至2018年1月4日,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报收966点,较去年同期上涨102点,意味着大宗商品2017年的平均涨幅超过10%。大宗商品2017年表现呈现前低后高,一季度先涨后跌,二季度大幅回调,三四季度则扶摇直上。虽然2017大宗商品表现不俗,但较2016仍相形见逊。2016年BPI全年上涨196点,意味着商品平均涨幅近30%。如果说2016大宗商品市场像头“疯牛”,则2017市场更像“水牛”。

  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CDRC核心专家刘心田2017年初就预测2017年大宗商品仍将为牛市,但疯牛必会收缰,2017年的市场走势恰好印证了他的预测。对于2017年大宗商品的走势,刘心田解析主要有三种力量在作用市场上行。首先是结构的力量。2016年大宗商品之所以走“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宗商品的价值再发现。2011年至2015年的持续低迷,使得多数商品处于价格低谷,而结构的力量就是价格与价值的同步与统一。2016年这股力量强大,2017年仍然不减;其次是周期的力量。可以注意到2017年1、2月几乎承袭了2016年四季度的市场走势,因为市场处于一个复苏的大周期。然而2017年两会后楼市调控,市场二季度来了次急刹车。但2017年下半年各板块轮动上涨,实际上是在寻找“周期”,事实证明找到了,疯牛又回来了;再次是爆发的力量。环保治理,一定程度影响了以黑色系、有色系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供给,所以导致爆发式行情。更典型的是12月的天然气,由于燃气取暖而导致供需的短期严重失衡并使得天然气一度有价无市。刘心田同时指出,2017也有利空力量,如美联储加息,经济走好导致各基础行业开工率明显提升等。但相形而言,利空略薄弱,市场信心的逐渐走暖也使得相当利空被忽略。

  对于2018年,刘心田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当前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回至甚至超出2011年大宗商品暴跌前水平,意味着结构的力量会削弱;而牛市周期进入第三年,周期力量也很难继续强势;国家经济2018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预示着爆发力也很难经常性“爆发”。之所以乐观,是目前流动性仍较充足,货币泡沫已在白酒甚至啤酒等消费领域出现,或即将转移至大宗商品更广领域。设非央行连续性加息或其他方式收紧银根,否则市场“不差钱”将支持大宗商品持续走高。另中国原油期货2018即将上线,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有望迎来历史性转场行情,即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向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转场。中国作为新的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将会把价格的“稳中求进”作为对全球的献礼。刘心田强调,2018市场也不能过分乐观,美国的加息和减税会影响全球节奏,中国乐于看到的是“稳”,而不是投机性泛滥。强国利益必将左右大宗商品市场。他预期,2018大宗商品市场或总体仍呈牛市,但“牛气”较2017更为收敛,商品全年平均涨幅或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