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再扩产豪赌基建需求 恐重演产能过剩悲剧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时间:2012-10-22    来源:北京商报   浏览次数: 3007

 

面对密集批复的基础设施项目,在高库存压力下,大宗商品的生产者再现扩产冲动。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钢材和部分化工类大宗商品产量一改近几月下降趋势出现猛增,并且部分大宗商品产量增幅创下年内新高。业内人士分析,对赌基础设施集中批复可能带来的需求是导致大宗商品在高库存下依然扩展产能的核心原因,而在基建需求量未明、下游需求并未出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目前企业盲目扩产只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危机。

扩张的冲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水泥日均产量达699万吨,为今年以来新高,环比增长10.8%,创今年5月以来的最高增幅;原油加工量达到129万吨/日,增幅为5.74%,产量和增幅均创下了年内新高;钢材产量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的下降趋势,9月日均产量较上月提高5.5%。

大宗商品一直被看做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通常情况下,其产能会提前于经济周期进入生产高峰。那么,此番大宗商品产能扩张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来临?

“目前宏观经济虽然出现向好迹象,但是由于库存量较高,生产者还不至于如此急迫,主要还是受到密集批复的基础设施项目刺激。”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告诉记者,同样的情况曾经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出现过,当时经历了半年多低迷期的原煤、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在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之后,由于基础设施上马带来的巨额需求量,开始扩大产能。

去库存化的压力

然而更让业内担忧的是,在“去库存化”进行不到一年、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之际,大宗商品的产能就迅速出现抬头之势,未来的需求真的有这么大吗?

“前期的去库存根本没有结束,现在市场价格有所好转企业就开始加大生产,这是很盲目的。”卓创资讯钢铁行业分析师刘新伟表示,在2008年的4万亿出台之后,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也得到提升,但企业生产投资扩张的速度远大于需求。以钢铁行业为例,在4万亿政策之后,钢铁月产量在8个月的时间内扩张了50%,并维持在月产量6000吨以上的高位,按照去年国家公布的6.1亿吨的年需求量计算,钢铁的月需求量平均在5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都会有1000万吨以上的过剩产能,这直接导致在今年2月全国钢材社会库存量攀升到1900万吨的历史最高点,尽管随后几个月随着基础设施的批复,去库存化开始,这一数据近期下降到1315万吨,但未来去库存的压力依然不小。

刘新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万亿元轨道交通、铁路等投资项目对钢材的需求量在9000万-1亿吨左右,而这批项目全部建成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的库存基本上够这1万亿投资计划一年的使用量,完全没有必要再扩大产能。”

产能过剩的隐忧

无论是2008年的4万亿计划,还是近期国家发改委的1万亿投资项目,在周清杰看来,都只是间接消费需求,并没有形成居民消费需求,很难产生连续的经济效应。“终端需求没有持续增长的动力,现在只能说企业一厢情愿地有着较好的预期,这种情况下,产能的扩张不利于行业发展,也延缓了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周清杰表示,当前企业的扩张行为,只会是当年4万亿投资之后带来产能过剩局面的又一次重演。

以水泥为例,按照工信部所规定的人均熟料产能0.9吨为产能过剩的分界线,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人均熟料产能在0.899吨,而2011年已经达到了1.07吨。“今年由于企业产量上涨但人口总量变化不大,这一数据还会继续上涨,产能过剩的局面还在加剧。”卓创资讯水泥行业分析师卢宁表示。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也表示,中国经济不会再有几年前两位数增长的局面,按照现在钢铁、水泥、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产能,在未来的5-10年内都不会出现需求不足的问题,企业要考虑缩小而不是扩大产能。

“近期大宗商品产量的增加主要是欧美货币宽松措施以及国家加快基础建设项目审批等利好因素的刺激。”周清杰表示,9月中旬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企业利润的增加是产量扩大的最直接原因。

商报记者 齐琳 实习记者 孙丽朝

钢材、水泥日均产量及环比增速

钢材

9月:268万吨 5.51%

8月:254万吨 -3.05%

7月:262万吨 -7.09%

从7月中下旬开始,多家大型钢厂宣布对部分生产线进行停产检修。从6月到8月,钢厂的日均产量下降了28万吨,但这一下降趋势在9月出现反弹。

水泥

9月:699万吨 10.78%

8月:631万吨 2.27%

7月:617万吨 -10.71%

从去年年底水泥业开始去库存化,但期间多次出现反复。6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曾上升到1970万吨,8月末降到1346万吨,但9月产能扩张提速。